2013年,法蘭岑前來波特蘭演講,會後,主辦單位安排我和他見面。話沒兩句,文豪就問我,你翻譯《修正》時,怎麼沒聯絡我?我「呃—」了幾聲,以「趕稿沒空」搪塞,急忙話鋒一轉,兜向法蘭岑最健談的賞鳥話題。
翻譯遇到自己查不清問題,我總是先找幾個英文母語人士討論,喬不出共識,才向作者求救,不然作者打開電郵一看問題一大串,極可能乾脆來個冷處理。法蘭岑問題容我先賣個關子。
在輕取文學大獎的輕小說《分手去旅行》裡,主人翁亞瑟回想前男友霍華德(Howard)個性隨和,廚藝也棒,可惜床笫間太愛發號施令:「捏那裡...摸那邊,不對,高一點...再高(higher)!」事隔六年,兩人在紐約偶遇,第三者為他們拍照時,霍華德叫他再拍一張,相機「高一點...再高,再高!」亞瑟這才豁然想起「Howard」。我認為Howard和higher發音有點類似,是作者暗藏的笑點,所以我考慮為他改名「史高特」。我先後找四人討論過,正反意見各兩票,最後才請作者格利爾裁決。他說,取名霍華德的本意與「更高」無關,但如果中文能改得幽默就改吧!為忠於原著,我依樣霍華德。反正就算改成「史高特」,中文讀者也未必特高興。然而,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,我回頭再讀一遍作者回信,發現信裡頭他說,「幽默在翻譯時鮮少能面面俱到,所以如果遇到兩難時,就以詼諧為重。」如此看來,作者以兩票支持我,我後悔當初不史高特。(全文詳見《譯者即叛徒?》或博客來《宋瑛堂翻譯專欄》)